在全球經濟格局不斷變幻的宏大敘事中,企業(yè)猶如繁星,閃耀者有之,隕落者亦有之。今天我們將目光聚焦到兩家具有特殊意義的造紙企業(yè)。它們曾是各自國家造紙業(yè)的驕傲象征,在歲月的長河中見證了行業(yè)的興衰榮辱,承載著無數的技藝傳承、工藝改進與品牌記憶。
這兩家企業(yè),歷經了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,本應在自身的歷史積淀中穩(wěn)步前行。然而,如今卻雙雙因經濟下滑和自身內在問題而徘徊在倒閉的邊緣。經濟下滑的大環(huán)境猶如一場風暴,席卷了各個行業(yè),造紙業(yè)也未能幸免。紙張需求的減少、原材料價格的波動以及環(huán)保要求日益嚴苛帶來的成本攀升,像一座座大山壓在這些傳統造紙企業(yè)的肩頭。
但外因只是表象,深入剖析,自身原因同樣不容忽視。在現代科技的迅猛發(fā)展和市場需求的快速轉變面前,這兩家企業(yè)似乎未能及時做出足夠敏捷和有效的調整。或許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固有生產模式束縛了創(chuàng)新的腳步,或許是對新市場趨勢的嗅覺不夠靈敏,又或許是企業(yè)管理結構在時代浪潮的沖擊下逐漸僵化。這些問題就像慢性病一樣,在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道路上慢慢積累,最終在經濟寒冬的到來時集中爆發(fā),使企業(yè)陷入如今岌岌可危的境地。
這兩家百年老店的命運不僅僅關乎企業(yè)自身的興衰存亡,更像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傳統產業(yè)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復雜挑戰(zhàn)。它們的故事警示著我們,無論一個企業(yè)擁有多么悠久的歷史、多么深厚的底蘊,若不能與時俱進,積極擁抱變革,適應新的經濟生態(tài),那么即便是如百年老店這般看似堅不可摧的企業(yè),也可能在時代的浪潮中被無情地拋在身后。
129歲的德國Kabel紙業(yè)宣布進入破產程序
德國文化紙生產商 Kabel Premium Pulp & Paper(KPPP)陷入財務困境,并已申請破產程序。2025年3月6日,哈根(Hagen)地方法院任命Peter Neu博士為臨時破產管理人。管理人和管理層預計將很快就當前情況發(fā)表聲明。
這個自1896年開始生產紙張的工廠,由于訂單不足,幾天來生產活動幾乎處于停頓狀態(tài),并且縮短工作時間。
目前還不清楚該公司及其420名員工下一步將會如何。哈根市長埃里克·奧·舒爾茨在《威斯特法倫郵報》上談到了這一“令人痛苦的進展”:“如果這樣一家傳統的雇主面臨倒閉,這對這座城市來說是一場悲劇。雖然公司已經在持續(xù)裁員,但考慮到產量的下降,裁員進程顯然是無法停止的?!?/p>
《威斯特法倫郵報》還援引一位高級雇員的話稱:“我們在商業(yè)登記冊中看到了它。沒有人和我們說話。無論是管理層還是民選利益集團都沒有發(fā)表任何言論,他們也保持沉默。一片死寂?!?/p>
哈根地方法院(案件編號:103 IN 44/25)已下令對Kabel Premium Pulp & Paper GmbH的資產進行臨時破產管理。
Kabel Premium Pulp & Paper 專門生產輕質涂布印刷紙和木漿。該公司擁有兩臺造紙機,年生產能力為45萬噸,生產用于膠印和凹印的高品質文化紙。
自1990年起,Kabel工廠成為芬蘭Stora Enso集團的一部分。2016 年,Kabel通過“分拆”重新成為獨立公司,名稱變更為Kabel Premium Pulp & Paper GmbH。正如該公司2023年環(huán)境報告所述,該公司股份由“漢諾威的兩個家族辦公室”持有。
據悉,該公司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抱怨訂單太少。多家媒體已經報道過。生產已停頓多日,并實行縮短工時制。盡管該公司近期想出售一塊超過九公頃的土地,并希望從中獲取數百萬歐元的收入,但破產卻來得更快。KPPP下一步會發(fā)生什么,誰也說不準。
據內部人士透露,管理層推行一種相當冷淡的領導風格。由于之前沒有討論或了解任何信息,因此員工對這一發(fā)展感到驚訝。由此,一段始于1896年的德國工業(yè)歷史即將終結。
106歲的日本丸墨紙業(yè)申請民事重組
日本丸墨制紙株式會社(丸住製紙(株))及兩家相關公司于2025年2月28日申請民事重組,并于同日收到監(jiān)管命令。公司總負債約為590億日元(截至2024年11月的財政年度)。
這家成立于1919年7月的百年老字號企業(yè)。該公司最初生產日本手工紙,后來擴大業(yè)務范圍,生產包括新聞紙在內的多種用于出版、印刷、信息和加工的紙張。該公司是當地知名的造紙公司之一,在2008年11月的財政年度中,公司銷售額達到頂峰,約為743.35億日元。
但受市場環(huán)境變化,報紙、出版物等紙質媒體需求減少等影響,公司業(yè)績逐漸下滑。該公司從2019年以來,除了紙巾、濕巾等衛(wèi)生用品外,還拓展到化妝品領域,并于2023年4月,投資約90億日元設置在大江工廠的衛(wèi)生紙造紙機及加工設備開始運轉。
另一方面,近年來,經濟活動放緩,加上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漲,造成了巨大損失。該公司在2022年11月的財年中出現約117.11億日元的最終赤字,并在截至2023年11月的下一財年中出現約150億日元的最終赤字。
該公司旨在通過實施重組、尋求金融機構支持以及尋求發(fā)起人的支持來改善管理。在這種情況下,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該公司的發(fā)展上,例如該公司在二月份通知其業(yè)務合作伙伴,將退出其主要的造紙業(yè)務。